讀張妙如.徐玫怡的交換一記14,徐玫怡講到打電話到香港替阿福弄簽証的趣事,她記與「一位不知道是說英文還是廣東話還是普通話的女士」的對話,是爆笑得很,讓我這個同樣是普通話要多多努力的人,讀得笑中有淚。
「他要辦的簽証」,native speaker 聽到的是「他咬板的參政...」;「沒有」,是「眉咬」;「但是」,「但死」
語言,真是一種奧秘。
初中有國語課,但是學不好,也學不會,每個星期都當班上的「教材」,還是學不來。後來,有一次跟ahleemama到台灣,我們成了很好的拍檔,我負責聽,她負責說。不過現在她多到台灣,說和聽也很好。
環境,對學語言是重要的。
現在在大學,有很多內地的學生和教授,應當有更多機會學習,可是,我聽得太慢,跟不上,於是對方轉台說美語或廣東話。甚至,有時連香港學生講的普通話,也感到吃力。
英語方面,雖然在外幾年,香港口音還是濃濃的。記得有個星加坡宿友說,我的口音不太似像香港人,不過,要多練習,要講得更流利。
其實,說母語的時候也 "luck cut",似乎跟思考是否流暢有更大的關係。
再翻開老朋友小龜的一封信,結尾給我一句鼓勵說語,竟然跟口音有關
"...Maybe I would like to know a Chinese always speaks a full Cantonese-accent English in ANU's Sociology Dept!..."
是的,我就是那個廣東口音濃濃的人,也是唯一一個堅持不轉系,待在那裏四年的口音人。
1 comment:
really? I dont remember I have written such a thing tim?!
indeed, we should respect ppl who speak with an accent. this means the person who speaks more than 1 language ma #^^#v
lovefatandrewlo
Post a Comment